武漢某高校舉行“生前追悼會”體驗死亡引爭議
www.fjnet.cn?2013-04-08 12:48?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質疑:跑偏的生命體驗 北晨網網友萬吉良提出,生命是神圣的,如果用“裝死”解讀,你感悟的只是生命的遺骸,而不是生命價值本身。如果真要“感悟生命”,不妨到烈士陵園或自然災害發生地。來到這些地方,可能我們真的會感悟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存環境需要每個人去愛護。 大江網網友范子軍強調,人的生命只有一回,真正的死亡感覺誰也無法體驗,也不可能有機會再向他人訴說。這種類似行為藝術的活動說白了就是在“演戲”。活著的人熱衷于“死亡體驗”,叫人有些哭笑不得,“裝死”的體驗實在多此一舉,“復活”后頓感“恍然大悟”更不靠譜。如果那樣的話,每個人都像這樣“死”一次,豈不個個都大徹大悟了?總之,與其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裝死”,倒不如為自己、家人、社會做點實際的事,讓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更有價值。 《生活新報》發表張劍的時評指出,生前追思讓人糾結的一點是人還活著。既然如此,那些悼詞,那些感言都將不會是發自內心的語言,那種種表情也未必帶有真情實感。要想讓大家對生命有所體驗,最好的辦法便是通過“生命教育”來改變。這類教育,不是靠一場表演就行的,而要通過系統的、科學的方式方法來進行。 深思:感悟生命珍惜生活 一場生前葬禮在人們的面前發生了,如同電影中的畫面一樣,新穎、別致、另類。這場“葬禮”引起了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熱議,但想法和初衷卻大致相同,對人能活著,能好好地活著,能活出生命的精彩都有相同的看法,只不過對體驗生命的表達方式褒貶不一。 正像諸多網友提出的那樣,一部分人之所以難以接受“生前葬禮”,在于傳統的觀念使然。因為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死亡是避談的、忌諱的,更遑論親自去參與“生前葬禮”。正是由于我們不敢正視“死亡”,不敢審視“死亡”,缺乏對生命教育的探討,才導致今天很多人對生命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而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識,不僅僅體現在輕視自己的生命,更體現在無視他人的生命權利和價值。 生命有一種永恒的意愿,但最重要的是它蘊藏著一種神圣,詮釋著一種價值。人活著,承載著一種希望與信念。強者彈奏生命激情的樂章,弱者懦夫寡志,庸碌無為。“活著真好”,不完全是指活著衣食無憂,死后有豪華葬禮,而是指自己活著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幸福與快樂。人死去,或許是一種規律,一種升華,一種解脫。為客觀規律而死,是一種回歸;為升華而死,是一種精神;為解脫而死,是一種無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們利用這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來,這才是生命的真諦。(周丹平 整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0]鄭益龍烈士追悼會舉行 近千戰士群眾送別英雄[圖]
- [ 02-19]“刀鋒戰士”女友追悼會舉行 將于19日正式下葬
- [ 01-09]韓國黑幫頭目追悼會在首爾舉行 上百名警察嚴防
- [ 12-29]魚死主人悲 開起追悼會
- [ 08-18]李婷追悼會前夫現身 許晴劉威赴八寶山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