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壟斷國企少賺點有何不妥?
2013-03-26 08:4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據報道,從4月份起,國內天然氣價格將進行大幅度上漲,各地零售終端價格將達到3元-3.5元/立方米區位,進而逼向4元大關。而22日中國石油宣布天然氣業務由盈轉虧之舉,客觀上也印證了這樣的消息。 由于進口天然氣存在進銷價格倒掛的問題,因此隨著進口量的增加,有可能出現虧損。負責進口天然氣的中石油宣稱,去年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經營虧損21億元。雖然未有數據顯示進口天然氣在國內天然氣消費市場中的比例是否也同步擴大,但至少中石油認為進口量增加是根本的原因。所以,如果要提高天然氣銷售價格,按常理其契機通常是進口量激增、或者是在國內總消費量中所占比例擴大之際。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并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此前普遍預料的習主席訪俄期間中俄簽訂天然氣巨量貿易合同、從而導致進口量激增的情景尚未發生。因為在習主席訪問期間,中俄雙方并沒有簽署“有望達成的”合同或協議。既然近期內并沒有擴大進口天然氣的重大事件發生,那么,現在就提高天然氣銷售價格,時間上似乎過于超前,價格脫離成本的上漲,這無論如何都不妥。 即便中石油的天然氣板塊虧損真的是由天然氣進口量增加所致,但這就是必須提高天然氣價格的理由嗎?天然氣虧損,但原油開采可是穩賺不賠。同時獨家擁有國內石油資源開發權的中石油,去年仍然獲得1153.23億元的巨額利潤,只不過和2011年的1329.84億元相比,有所下降——平均每天少賺約5000萬元而已。 目前,中國的能源價格、無論是石油、電力或是天然氣,均高于許多發達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味地追求國有壟斷能源企業的利潤,而不顧消費者對漲價的恐懼,這樣的價格改革于“提高民生福祉”的宗旨并不合拍。壟斷國企向國家繳納的紅利越多,國民直接的生活水平就越被打折扣,行業收入差別的問題也只會被越來越放大。 除了能源,在其他領域,我們也會發現,國有企業的盈虧往往被過度補貼。比如鐵路,一旦實行政企分開,就要區分公益線路與商業線路,區別公益運輸與商業運輸,有公益屬性的就要完全由國家財政投資建設,有點公益運輸屬性的就要補貼。其實,有“瘦”就有“肥”。既然你吃了“肥”的,就不該捐棄“瘦”的。既然你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壟斷企業,而且還是國企,那么你天然就負有普遍服務的義務,也就是不“挑肥揀瘦”的義務。 總之,國有企業虧損了,只要國民獲益,就不算是失敗;相反,企業賺的金山銀山,而國民卻為生活所困,那就有違“全民所有”的本意。 |
相關閱讀:
- [ 03-26]河南省發改委:尚未接到通知天然氣調價通知
- [ 03-25]黃奇帆: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新型城鎮化無從談起
- [ 03-25]消息稱下月起我國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
- [ 03-23]傅賽: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的比重將有質的飛躍
- [ 03-22]日本因設備出故障中止開采海底可燃冰嘗試
- [ 03-20]俄媒稱俄油氣儲備若出售 人均可獲16.5萬美元
- [ 03-15]中石油與意大利公司就莫桑比克天然氣田項目簽署協議
- [ 03-13]巴伊天然氣管道項目開建 能否按期通氣仍不確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