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令歡:政策制定者需在穩定和發展中找平衡
2013-03-23 16:12?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以下是文字實錄: 趙令歡:謝謝!這個題目是通過金融危機預測一下今后的趨勢,這是一個有意思,但也十分困難的事,我想立足于我所處的行業談一些體會。2008年開始的由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大家都有不同的體驗,以往的經驗,大家都希望有了災難之后通過一些努力我們可以去恢復,只不過這次到現在為止,雖然世界對是不是恢復還有不同的意見,但總覺得災難過去了,只不過對是不是恢復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事實上我們沒法恢復,金融危機之前是一個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現在危機過去之后,我們過去的格局是不可能再繼續了,要建立一個新的格局,在這個格局里面,中國會起很大的作用,比以往想象中作用要大得多的作用。 趙令歡:但中國恰好又是有不同政體,不同文化背景,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從而在形成新的格局里面有一個中國要不斷發展和學習,很多不適應,中國改革發展30年,前30年很多先進的模式是搬著西方的教科書到中國來實踐的,這一套有些適應,大多數不適應了。西方也是如此,沒有意識到中國模式簡單的用西方的范例去做不大正確,反復的嘗試,反復的失敗,乃至于現在開始思考中國到底是怎么樣。這個感覺在我這兒比較強烈,因為我們做研究選擇是中國經濟體里面最基本的要素這個層面去做,但是又要做到宏觀,就是每一個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講,我的感覺是這樣的。中國實際上金融體系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也面臨著很大的機會,它的挑戰就是必須能夠跟上中國實體經濟已經很發達的這么一個現實,用改革開放的方式趕快跟上。 趙令歡:30年過來之后,要看中國的實體經濟,不管是制造業還是很多其他方面,中國和國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很多了。GM在中國做汽車和在美國做汽車,GM在中國賣汽車和在美國賣汽車,這個市場的融通率是相當高的。而我們的金融市場恰恰落后了,金融仍然有外匯管制,各種各樣的管制,仿佛有一道“墻”,這個配制現在有巨大的反差,這個反差是個挑戰。政府或者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穩定和發展中間找平衡,這是中國的事,實際上對我們從業者來說一方面是呼吁更多的開放,更大力度的改革,同時也吸取這個機會,每次開放,每次稍稍的改革就會造成很大的機會。最近大家知道中國金融體系里面資本市場這個環節,現在推動了很多改革開放,好比說QFIC,額度一年之內增加的量比以往都多得多。好比陳主席剛才報告,投資渠道和投資取向在前年開始有了巨大的發展,這些東西都是機會。所以我的第一個預測,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開放會加速,所以機會會增多。 趙令歡:第二點,不會是前30年那種照搬的方式去開放和改革,因為中國的體量已經大到足夠大,他自己有自己的特性,所以中國特色會在下一步改革開放里面顯得比較多。我舉一個例子,還是資本市場的例子,最近證監會組織我們這些做私募的基金考慮快速度進入公募市場,這是一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世界還在增值,怎么管私募,怎么管公募的時候,《中國證券法》修法反復要把私募納進來,最后被踢出去,有很多爭議的時候,證監會帶頭說我們要更多的,有經驗的機構的專業管理者來管這個錢,所以私募已經證明了他們的規范性和專業性,是不是進公募,這個能不能做我不知道,我只能說它有很多特色,這件事如果講出來,拿西方的概念說,大家都會說這是天方夜譚,已經被西方證明無數次要失敗的組合,但在中國實際上是可能需要人們嚴肅討論的例子。 趙令歡:我就是從我的角度說明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實際上會加速,實體經濟已經是全球化,已經是開放的現實,但是同時,加速的改革開放不會是簡單的照抄過去的模式,可能這里面有很多是中國特色的創作,所以我就覺得機會和挑戰都是在一個新的層面展現給我們,謝謝大家! |
相關閱讀:
- [ 03-23]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或已處于轉折點
- [ 03-23]鄭永年:十年或十五年后中國可以成為高收入社會
- [ 03-23]史蒂芬·羅奇:中國增長幫助世界經濟防止簫條
- [ 03-23]吳敬璉:改革路線圖核心是建設規則基礎上的市場
- [ 03-23]邁克爾·里奇: 要成為創新者需學會容忍失敗
- [ 03-23]吳敬璉: 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需做三件事
- [ 03-23]亨利·基辛格:中美關系要看長遠看整體狀況
- [ 03-23]李肇星:中美兩國遇到的新問題需按照平等互利原則友好解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