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首入考核,指揮棒“棒”指何方?——代表委員呼吁改變文化畸形發展現狀
2013-03-12 11:52? 凌軍輝 傅勇濤 張麗娜?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藍曉梅 藍曉梅 |
分享到:
|
“大而不強、輸出困難。”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引發代表委員關注。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但文化產業占比不足4%,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0%、美國25%的比例。中國每年拍攝600多部國產電影,七成沒有機會上映。2012年全國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中,華語電影只占三席。 事實上,相對于群眾的文化需求,中國的文化產品總量并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分析,目前國內文化市場存在著結構性錯位:一邊是文化產品質量不高,市場呈現“供大于求”;一邊是老百姓找不到好的文化作品,文化需求“吃不飽”。 “各地發展文化的熱情可以理解,但文化競爭力不能靠上項目、拼數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曾多次赴海外開展文化交流,深感中國文化影響力還不夠大。“中國要重塑文化內核,不僅滿足13億人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要走向世界。” “目前缺乏一種途徑和橋梁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橋梁的關鍵在人。”全國人大代表、蘇州昆劇院副院長王芳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歐美很多博物館的解說員雖然年齡偏大,但文化歷史知識淵博;國內的解說員大都年輕漂亮,但往往照本宣科。“文化生產者、傳播者的素質,決定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 高抒委員認為,一些收視率高、票房好的影視作品,缺乏文化內涵,難以給人積極的、向上的力量。“一個國家需要每年都有幾個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傳遞主流價值觀念,凝聚社會精氣神!” 文化難量化,指揮棒如何科學指揮? 盛世崛起,離不開文化復興。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把文化納入干部考核,一方面能提高地方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傾向,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發揮指揮棒的正面引導作用。 “政府管文化,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許飛代表說,發展文化不能只抓那些看得見的東西,比如建場館、添設施、搞項目等。對于文化來說,硬件雖然重要,但核心是人,是創意,是作品。“指揮棒應該向這三個文化要素傾斜。” 王芳代表認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關鍵是挖掘好當地特色文化,找準群眾的需求點。以蘇州名人、博物、美術、文化“四大新館”為例,由于特色突出、錯位競爭,每年文化展演展示超過3萬場,吸引觀眾3400萬人次。 繁榮文化市場要打破城鄉壁壘,暢通文化傳播渠道。全國政協委員連介德說,對于廣大農村偏遠地區來說,首要問題是解決廣大農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考核地方政府文化投入,關鍵看是否向農村和基層傾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國人大代表、巴彥淖爾市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姜蘭表示,文化改革首次納入政府考核,不能片面側重設施、設備等硬件,更要關注人員、創意、營銷等軟件。 |
相關閱讀:
- [ 03-12]欣聞領導與基層代表同坐“主席臺”
- [ 03-12]代表:房價為何會居高不下? 只因房地產最賺錢
- [ 03-12]掂掂農民工代表建議的分量
- [ 03-12]代表委員:獨生子女補助應向防老體系過渡
- [ 03-12]農民工代表集體“發聲”為草根代言
- [ 03-12]魏嵐代表:建議出口配額向制造終端產品企業傾斜
- [ 03-12]“90后”代表鐵飛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