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64年存廢之路 鐵老大完成使命鐵公仆登舞臺
2013-03-11 09:46?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攻克計劃經濟“最后堡壘” 鐵道部曾被稱為“鐵老大”:既是政府機構,又掌握著鐵路運營,資產總額數萬億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鐵道部還擁有公檢法系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封閉運行體系。因此,也有人形容其為“最后一個計劃經濟堡壘”。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紅昌表示,“1997年至2007年,中國鐵路先后實施6次大提速,但鐵道部改革的速度比提速慢得多。”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此前多次提出鐵路體制改革方案,最大的阻力來自內部,包括鐵道部自身。 鐵道部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已經啟動,當時的鐵道部、交通部甚至搬到一棟樓里,但最后并未合并。2008年,合并了民航總局的交通運輸部備受矚目,但鐵道部仍保留。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布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提出:“考慮到我國鐵路建設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鐵道部。同時,要繼續推進改革。” 近年來,關于鐵道部的“新聞”不斷。天價宣傳片、12306網站招投標不公開、動車高價采購……種種問題,直指鐵道部的高度封閉與運行機制落后。現在,鐵道部不再保留。 “從某種程度上講,鐵道部的改革,是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最后堡壘。現在深水區的改革就是割自己身上的肉,此次鐵道部的割肉式改革,體現了政府堅定的改革決心。”全國人大代表朝克說。 破解跨越式發展后遺癥 政企分開,是此次鐵道部改革的核心之一。不少代表委員提出,這也是釋放鐵路市場活力的根本舉措,從而實現投資與需求的“再平衡”。 2003年,鐵道部提出“跨越式發展”的口號。到2011年“7·23”動車事故之前,中國鐵路建設開始了長達8年的跨越式發展,成績舉世矚目。但隨著鐵道線里程一起增長的,是日趨龐大的負債。 2009年,鐵道部負債1.3萬億元;2010年,負債1.89萬億元;2011年,負債2.41萬億元;2012年第三季度,負債2.66萬億元。 在“7·23”動車事故后,高鐵運行時速從試運行的350公里下降到300公里,鐵路建設投資也逐漸變得平穩。 “支持建設鐵路,但跨越式發展模式需要冷靜一下。”李紅昌表示,鐵路建設需要適度超前,但一個公共服務的企業,過度投資和超能力建設會加劇債務風險。 事實上,當前中國的鐵路建設還遠未飽和。“美國的鐵路營業里程超過20萬公里,我國不到10萬公里。即使按孫中山先生百年前規劃的目標17萬公里,也還有不小的距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 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表示,未來20年鐵路仍然面臨很大的運力需求增加,但如何利用好黃金期,開放投資、引入競爭、降低社會資金進入門檻是其中關鍵。 專家表示,比起看得見的門檻,破除“隱性門檻”更為重要。例如,一位人大代表以國內最早的股份制鐵路“金溫鐵路”舉例,國有公司收票錢,但讓民營公司免費運客;車次緊張時,民營公司想增開車次卻往往得不到批準,而同線競爭的國有公司的加車計劃卻被批準。 |
相關閱讀:
- [ 03-11]一項等待了25年的改革
- [ 03-11]國務院機構改革擬撤鐵道部 2.6萬億債務引熱議
- [ 03-11]“大部制”將催生高效政府
- [ 03-11]盛光祖:鐵道部改革不會裁員 火車票將價市場化
- [ 03-10]鐵道部專家:可仿照“階梯電價”方法來規劃鐵路票價
- [ 03-10]“鐵道大院”里看改革:風停霧散 波瀾不驚
- [ 03-10]中國鐵路政企分開 鐵道部將寫入歷史
- [ 03-10]再見,鐵道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