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呼治理“PM2.5”要用“法律枷鎖”
2013-03-08 15:41? 韓潔 朱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韓潔 朱薇)全國人大代表、法學專家周光權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為建立治理“PM2.5”的長效機制,我國亟須針對“PM2.5”的監測、治理、防控等問題制定專門法律,給污染環境行為套上更嚴厲的“法律枷鎖”。 作為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周光權代表今年專門提交了一份關于建立治理“PM2.5”長效機制的建議,重點從環境立法角度建言獻策。 周光權代表建議,當前有必要將《環境保護法》修訂為環境治理方面的“憲法”。 他介紹說,我國《環境保護法》于1989年頒布實施。此后國家又相繼制定和修改了污染防治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多部特別法。 “然而,這些法律迄今施行20多年,對環境污染事故頻頻發生的現象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制約和約束作用。”周光權代表說,主要是因為那些特別的環保法與《環境保護法》之間存在不銜接甚至相互抵觸的問題,進而影響后者的執行和地方性法規的制定、落實。 他建議全國人大研究《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與《環境保護法》的協調問題,將特別法中的某些重要內容吸收到環保法中,用一個尺寸、一個標桿統領我國環境環保,同時,將“PM2.5”監測、治理、防控等寫入相關法律。 此外,周光權代表還建議修改刑法中污染環境罪的定罪標準。 他指出,目前,我國刑法規定,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的,必須嚴重污染環境才構成犯罪。由于定罪標準過高,和當前治理細微顆粒物的嚴峻性不相適應。 他還建議加快制定控制與PM2.5有關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同時,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的地方標準。 “治理‘PM2.5’需多部門聯動,要堅決關停、取締無排污許可等非法排污單位,嚴懲偷排漏排等各類違法排污行為,監控不留死角,處罰絕不手軟。”周光權代表說。 |
相關閱讀:
- [ 03-01]環境保護部承辦527件建議提案 緊扣民生
- [ 09-04]專家談環境監測制度 依法公開數據是公眾參與基礎
- [ 11-17] 保執法如何突破行政干預? 讓“頂得住”的也能“站得住”
- [ 09-07]北京一律師要求對康菲啟動刑事調查
- [ 09-06]康菲事件成中國環保之戰風向標
- [ 09-05]“康菲三停”日減產4萬桶
- [ 09-02]海洋局稱溢油系康菲人為責任 責令其全油田停產
- [ 08-25]國家海洋局:渤海溢油污染損害海洋生態索賠啟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