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策劃: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面臨“提質”挑戰
2013-03-06 07:13? 肖媛媛?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中新網3月6日電 (肖媛媛)醫療、養老是當前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看病難看病貴、醫藥改革、養老金雙軌制、延長退休時間等話題頻頻引發熱議,折射出民眾的殷切期待。中國民生改善已顯現出明顯成效,但如何由量變轉化成質變——徹底地實現全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美好愿景?尚有待制度解答。 醫療養老保障網織就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漸實現 2012年,中國構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13億、占中國人口總數95%的民眾享受到了基本醫療保障,“病有所醫”正在成為現實。此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三大養老保險為中國百姓織就的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也讓“幾千年來億萬群眾‘老有所養’的夢想首次在制度上得到了實現?!?/p> 中國新一輪醫改歷時3年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舅幬镏贫葘崿F基層全覆蓋,取消了以藥補醫機制;公立醫院改革也進入了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得到了初步緩解。擴大大病保險范圍、實施一般診療費、探索先看病后付費模式……多項舉措的出臺,不斷填補保障空白、解決保障難題。 國家統計局民調顯示,逾八成居民家庭認為,近年來看病就醫方便程度得到改善,個人看病報銷比例提高。 張鵬的岳父是山東魚臺縣的一個農民,2012年11月因腦出血住院1個來月。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即時結報”,出院時他只向醫院交納了不到一半的費用。新農合讓原本看不起病、不輕易就醫的農民“敢看病”,成為中國醫改深化成效的一大縮影。 近年來,政府在保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如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對養老雙軌制進行頂層設計等……百姓的民生訴求也全面升級,從追求溫飽向更高層、多元化訴求發展。專家指出,政府僅在保民生底線上做的工作還不夠。 日前,有媒體報道“先看病后付費制度將全面推行”引發熱切關注,雖然這一消息隨即遭衛生部否認,但卻獲得了絕大多數網友的支持響應。這則“最美誤讀”正反映出當前民眾對醫改的更為深入的美好期待。 公平配置醫療資源、完善的醫保及醫療環境和水平、更多的醫療投入,是網友對當前中國的就醫環境最為期待的改變。而如何更好地解2億人口養老之憂,縮小城鄉差距,統籌農村、失獨家庭等群體的養老問題,則是國人對破解“中國式養老”的憧憬。中國民生改善所取得的現實成果與民眾感受和期待尚有不小差距,想要真正徹底地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既需要制度發力,也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協力。 推進醫療養老改善滯礙待解 面臨“全面提質”挑戰 中國醫療養老等民生改善任務迫在眉睫,迫切需要解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行精細化管理和提升服務質量等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1月在國家發改委調研時指出,“社會保障最重要的是醫療和養老,要擴大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p> 當前,醫改正在向縱深推進,養老保障也面臨“全面提質”的挑戰。一些制度設計中沒有覆蓋的問題不斷顯露:城鄉差距難彌合,資源分配不均衡,失獨家庭等群體醫療養老問題凸顯,以及政策落實過程中不斷暴露出的弊端等等……改革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任務依然艱巨而繁重。 “先看病后付費”模式難推廣的現實,正是當前醫改滯礙的表現之一。專家指出,衛生部門、其他政府部門和醫院利益權責不清、無法取得共識,導致“醫改成了‘小醫改’,推行一個新政策尚難,何況要在全國范圍內推進?!?/p> 同時,中國養老環境改善也有其掣肘之處。有媒體指出,從“制度全覆蓋”到“人群全覆蓋”,“公平”與“提質”無疑是中國養老保障體系成功轉型的“七寸”。制度碎片化、資金和管理服務能力,則被認為系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提質”的最大痛點和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民生改善難題呈現出了時代性特點。流動人口、留守人員、失獨家庭等群體的醫療養老問題,以及中國嚴重老齡化背景下的“未富先老”嚴峻形勢,都亟待制度進一步修繕。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改革是漸進式的、累積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躕不前,繞著矛盾走。” 代表委員熱議民生改善 全民協力共商“良方” 民生是歷年兩會的關注熱點。包括醫療、養老在內的民生話題在今年兩會上依舊受人矚目,人們期待著從兩會上傳來更多的利好政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民生保障再提要求,以推進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而代表委員、網友百姓也紛紛建言獻策,希望為中國醫療、養老大環境的改善探求新的方向。 “雖然‘先看病后付費’并未全面推行,但試點就已經代表著改革的方向?!痹u論指出,推行這一模式是醫療體制改革的一大善政,如能落實并配套相應制度既能解決很多醫療問題,還能緩解醫患矛盾。 此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醫、辦養老機構的呼聲漸起。2010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4年提及鼓勵社會辦醫。 代表委員們也關注到了基層、農村醫療養老的窘境。政協委員趙本山指出,“農村看病難還比較嚴重,有的就算參加了新農合,但因醫療條件較差,不少人小病拖、大病扛。農民養老也是個大問題,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從而導致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惡性循環?!?/p> “醫改的重點是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文章?!贬t改,也成為許多代表委員建言的對象。他們建議,要消除社會資本準入醫療領域看得見、難進入的“玻璃墻”障礙,改革藥品招標制度和醫保支付制度。還有代表建議,大醫院辦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階梯就醫形式。 中國承載著“百姓對醫療養老環境改善的期待”負重致遠,醫療、養老難題的解決絕非朝夕之功,但民眾對它的期待卻是又好又快。如何彌合民生改善推進效率和民眾期待之間的差距?期待新一屆政府的解答。(完) |
相關閱讀:
- [ 03-06]人大代表吁北京盡快出臺居住證制度 實現公平對待
- [ 03-06]汪洋:破解利益格局難度大 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肉
- [ 03-05]兩會訪談:人大代表“曬”黑心食物
- [ 03-05]城鎮化要“化”去返鄉農民工的隱憂
- [ 03-05]政府工作報告十大數字凸顯中國發展走向
- [ 03-05]中國國防科技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投入僅為美1/40
- [ 03-05]人大代表呼吁立法向網店征稅
- [ 03-05]人大代表簡勤呼吁讓1億部廢棄手機變"廢"為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