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家庭農場”艱辛路 缺乏技術不懂市場成硬傷
2013-02-20 10:37? 黃津?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不懂市場虧老本 如此高的養豬利潤,激勵鄒金城四處借款擴大規模。為了這個占地12畝的豬場,鄒金城投入了20多萬元下去,畢生心血傾注。到2009年,他的豬場達到年出欄近1000頭生豬的規模。 但養豬的行情走勢并不如他所愿望的那么美好。從2008年開始,生豬價格就開始了緩慢下跌,11元、10元……到2009年春節過后,已跌到9.8元。見價格低迷,他意欲漲到10元后再出手。 而隨著當年媒體披露瘦肉精事件后,生豬價格更一落千丈,到了2009年4月初跌到7.6元,4月21日跌到了6.3元,幾與2006年持平。“這個價格賣豬,沒啥賺頭了。”鄒金城回憶說,2009年5月,生豬的整豬批發價已跌到了5塊3,愁得他幾天沒吃好飯,老坐在豬舍前抽悶煙。 屋漏偏逢連夜雨。讓鄒金城備受打擊的還在后頭:下半年豬場的豬染上了高熱癥,200多頭豬無一幸免全部填埋,多年積蓄一朝虧空,還欠下了20萬元巨額債務。 回憶當時狀況,鄒金城直言“呼吸都感到痛。”他總結,經營農場如此慘敗,一是不懂市場,掌握不了市場供求、價格等信息;二是生豬養殖粗放,技術不夠過硬。 企盼蛇年迎豐收 背負巨額債務,面對生豬價跌、利潤下降,鄒金城仍把希望根植在農場上。“價格風波肯定會淘汰一批豬場,使養豬業重新洗牌。”他說,如何用好祖上留下的這10多畝山地,是整個家庭幸福生活的希望。 跌倒后爬起來,鄒金城充分吸取了教訓,也遇上了好時機。受惠于農戶小額貸款政策,2010年他借貸到8萬元,解決了重新啟動農場的資金問題。 為迅速了解市場動態,連打字都不會的大兒子鄒銳買了電腦拉了網線。通過網絡了解和分析市場行情,鄒銳聯系上了江蘇的豬苗供銷商,當年開始養殖石頭豬和土雜豬,并通過網絡學到了溫床培育、生物發酵等先進的生豬飼養方式。 經營家庭農場是艱辛的。10年來,鄒金城一家人沒有聘用工人,夫妻倆吃住在農場,清晨6點起床忙活,每天干足12小時,落下了高血壓、頸椎增生等疾病,甚少與孫兒共享天倫之樂;35歲的鄒銳負責農場的臟累活,運飼料、洗豬舍、清糞便,天天忙到深夜10點。 資金、信息、技術逐步到位,鄒金城的農場通過這幾年的沉淀,迎來了厚積薄發的時機。至2012年底,20多萬元債務終于還清。如今,他的豬場里的石頭豬賣到15元每斤,存欄160多頭,年出欄可望達到300頭,銷路無憂價格有保障,每頭能賺600元許。 因此,鄒金城的蛇年春節過得特別舒爽,盼望自家的農場能在蛇年實現大豐收。“家里這個農場,要靠全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才能出彩,”他還表示,如果政府能在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問題上給予支持和提供服務,廣大農村里的家庭農場必能越辦越好。 |
相關閱讀:
- [ 02-19]專家:家庭農場應防止全國搞一刀切 避免急于求成
- [ 02-19]家庭農場應避免急于求成
- [ 02-17]職業農民,不過仍然是“職業農民工”
- [ 02-17]資本不能帶著污染一起“下鄉”去
- [ 02-16]“家庭農場”讓農業發展有了新的道路
- [ 02-16]一號文件首提扶持家庭農場 專家:不能靠行政推動
- [ 02-16]“家庭農場” 符合農業發展需要
- [ 02-14]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家庭農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