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2-09 08:2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第十五條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斷開與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并同時將通知書轉送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服務對象;服務對象網絡地址不明、無法轉送的,應當將通知書的內容同時在信息網絡上公告。 第十六條服務對象接到網絡服務提供者轉送的通知書后,認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未侵犯他人權利的,可以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說明,要求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書面說明應當包含下列內容: (一)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恢復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名稱和網絡地址; (三)不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 服務對象應當對書面說明的真實性負責。 第十七條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后,應當立即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可以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同時將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轉送權利人。權利人不得再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 第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之一的,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上的,可處非法經營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下的,根據情節輕重,可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沒收主要用于提供網絡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通過信息網絡擅自向公眾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 (二)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 (三)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明知或者應知未經權利人許可而被刪除或者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 (四)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絡向農村地區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超過規定范圍,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標準支付報酬,或者在權利人不同意提供其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后未立即刪除的; (五)通過信息網絡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未指明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名稱或者作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稱),或者未支付報酬,或者未依照本條例規定采取技術措施防止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未防止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對權利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的。 |
相關閱讀:
- [ 02-05]美國新任國務卿克里正式履職
- [ 01-24]美國稱愿與朝鮮啟動誠意談判 落實六方會談聲明
- [ 01-21]國務院任免部分官員 張建華任國防科工局副局長
- [ 01-16]美國政府低調否認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報告
- [ 01-10]美國官方祝福“反美旗手”查韋斯:希望他能早日康復
- [ 01-07]國務院確立生物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 [ 01-04]國務院安委會通報4起事故
- [ 01-03]2012年國務院立法質量提高 法治政府建設加快步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