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韓元俊 陶葉 李瑩
霧霾又來了。從27日開始,北京再次被籠罩在一片濃霧中,這是今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第四次大范圍霧霾天氣。而對于北京來說,霧霾似乎一直就沒有離開。據統計,從1月1日到31日,北京的霧霾天氣數量多達25天,僅有5天沒有霧霾。中央氣象臺預報,31日白天到夜間,華北、黃淮、四川盆地南部等地仍有輕霧或霾,局部地區有中度霾或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霧。
“少開窗,戴口罩,少外出,別開車……”霧霾天氣下,各種防范措施廣為流傳。北京街頭的行人比平日里少了許多,有條件的人們躲在室內打開空氣凈化器。但也有許多人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不得不長時間在霧霾中堅守崗位。1月30日下午,新華網記者走上北京街頭,透過重重霧霾觀察這些勞動者的工作情況,傾聽他們的心聲。
環衛工人老秦:整天見不到太陽心里悶不悶?
【記者韓元俊30日14時40分北京大興區北興路報道】

1月30日下午,環衛工人老秦在大興區北興路段清掃街道。新華網記者陶葉攝
中午時分應該是一天中日照最為強烈的時段,可是北京依然被大霧籠罩。在大興區北興路上,59歲的環衛工人老秦佝僂著腰,緩慢而又有力地揮舞著掃帚,橘黃色的馬甲在灰蒙蒙的霧霾中分外顯眼。
有一輛小汽車閃著右轉燈朝路邊停了過來,老秦趕緊上到馬路牙子上躲避。“霧大的時候就得特別小心,他要是萬一沒看清就撞著我了。”老秦說,清掃馬路時他總是面對著車輛開過來的方向朝前掃,就是累了需要換手,也盡量不后退著掃,而且一聽到車響,也要直起腰來看一眼。
老秦是山西洪洞人,幾個月前來北京后就拿起掃帚成為一名環衛工人,不管天氣如何,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他就出現在大興區雙星橋附近,將馬路上的垃圾清理干凈,然后裝車運走,即使大霧濃得分不清東南西北,老秦也沒間斷過。
“都說山西污染大,空氣不好,我看北京也好不到哪去。”面對連續多日的北京大霧,老秦說這種狀況特別難受,“你說整天見不到太陽心里悶不悶?”
交通協管員張師傅:這幾天咳出的痰都是灰色的
【記者李瑩30日下午17時西長安街附近報道】

1月30日下班晚高峰,交通協管員張師傅正在永定路邊指揮車輛通行。新華網記者李瑩攝
下午5點多正值下班晚高峰,永定路、武警總醫院門口,穿著厚厚的棉大衣,帶著棉帽的張師傅站在幾輛車中間,左手拿著熒光交通指揮棒,腳不時的跺著地。由于車流量大,他不得大聲喊著從醫院出來的車輛,右手指揮他們盡快通行,大聲喊完后,張師傅總會忍不住的咳幾聲。
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12個小時不間斷,這種忙碌對張師傅來說已經3年。張師傅是地道的北京人,每天早上5點30多,他都要坐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從東四十條的家到永定路來交班。
“北京冬天冷,醫院門口車流量大,站一天凍得渾身疼。”刑警出身的張師傅說,由于他身上留下了很多傷,站在外邊一會身上傷過的地方就會疼。
由于北京車流量大,又長期站在外邊工作,張師傅的嗓子常年都有炎癥,經常藥不離身。“我們在外邊、公交車、小汽車,來回說話,吸進去大量的汽車尾氣,呼吸道經常覺得刺痛,尤其碰上霧霾天,咳出的痰都是灰色。”
張師傅說,前些天北京霧霾重的時候,家里特意囑咐他一定要帶上口罩注意防護,但是一忙活起來,他就忘了。張師傅有些擔心,時間久了,自己的身體會不會出點啥毛病。
盡管如此,張師傅還是對他的工作情有獨鐘。“這是我喜歡的工作,我總覺得工作不在崗位大小,最重要是自己能愿意干,我愛惜我的工作,在外邊站一天,累、臟,但是心情好。”
停車管理員謝電軍:每天在戶外工作15小時
【記者李瑩30日下午15時北京海淀區武警總醫院報道】

1月30日下午,武警總醫院停車管理員謝電軍正在醫院門診樓前廣場為來醫院的車輛發放停車卡,這時的他已經在外邊站了10多個小時。新華網記者李瑩攝
灰霾的天空中飄著零星的雪點,武警總醫院停車管理員謝電軍在醫院門診樓前廣場上忙活著為來醫院的車輛發放停車卡,幫車主尋找停車位。這時的他已經在外邊站了10個多小時,而他一天要在戶外工作近15個小時。
車輛經過的多了,他偶爾會下意識的捂著嘴深呼吸一口氣。“我們每天站在這里呼吸著汽車尾氣,這兩天空氣又不好,要是霧霾天,嗓子里感到很憋悶。”謝電軍說。一個月前,趁著冬天農閑,謝電軍從老家吉林松原來到北京打工,停車管理員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灰暗的空氣里夾雜有些潮氣的冷風,幾分鐘就會把人渾身凍透。由于冬天的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增多,醫院每天幾乎每3秒鐘就會有輛車進出,謝電軍這10個小時下來連坐幾分鐘的時間都沒有。
“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剛滿一個月,”謝電軍笑著說,“既然找了這工作,咱就得做好,得盡職盡責對吧。”
謝電軍告訴記者,在北京的這些日子,讓他特別想念家里,雖然家里比北京要冷些,但至少家里空氣要比北京好,可是為了掙點錢養家糊口,他還是打算過年不回老家了,等到春天農忙的時候再回去。
修車攤主胡師傅:甘愿為騎車人多服務
【記者楊理光30日下午15時西城區宣武門報道】
北京宣武門附近的一處街角,胡師傅的修車攤就安置在路邊。傍晚的行人來來往往,找他修自行車的人也很多,胡師傅剛修好一輛電動車,和車主一起給車胎打氣。胡師傅在北京修自行車已經六七年了,今年的天氣讓他感到有些壓抑。
“這天氣就該在屋里呆著,但干我們這行的總在屋里怎么行?”胡師傅說,霧霾天氣對身體不好,騎自行車更是受罪,“凡是這天氣還騎車出門的,都是不得已,我就更得出來修車。”
“早晚車多的時候,空氣很刺鼻。”胡師傅覺得,北京的空氣這幾年一直有進步,只是最近一段時間讓人感到鼻子刺痛,呼吸不暢。
“假如大家平時少開車,多騎騎自行車,也許就不至于出現今天這樣的霧霾。”胡師傅對“綠色出行”頗有認識。
快遞員小王:公司給配了口罩
【記者陶葉30日下午17時西城區菜市口報道】
“你好,我是XX公司的快遞員,您的快遞到了,我在您公司門口,請下來取一下。”快遞員小王一只手拿著一個包裹,另一只手扶著手機。小王剛滿21歲,是名符其實的“90后”,去年來到北京,做了一名快遞員。平均一天在外奔波10至12個小時。
小王每天8點多鐘就得出來送快遞,一直要把公司當天分配的快遞送完才能下班回家,臨近春節,加班到晚八點是常有的事情。
“最近受大霧天氣影響,車在路上特別不好走,經常擁堵。大霧看不清來往的車輛,我總是開得特別慢,怕出什么危險,這樣每天都上班時間就更長了。都說這樣的天氣對身體不好,我們公司還挺好的,給我們配備了口罩。”小王對記者說。
小王是山東日照人,臨近春節,雖然工作量大,但是讓他很高興得是,自己快要回家了。“我干到年二十八就可以回家了,心里好期待,火車票也買好了,雖然現在每天活很多,但是一想到就快要回家了,心里就很高興。我準備多買些年貨回去孝敬父母。”小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