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舉報因其偶發性甚至戲劇性的弱點,使得反腐效果難言樂觀。針對當前嚴峻的腐敗形勢,更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將網絡反腐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唯此,社會監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不雅視頻事件余波未了,上周又有幾名地方“問題官員”遭網絡曝光,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引發公眾對網絡反腐的再次熱議。 相比傳統的社會監督模式,網上舉報因為其速度快、影響大和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其積極意義不可小覷。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網絡的開放性使其形成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扁平化的輿論場,對權力運行可以進行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關注,促進官員謹慎用權,約束言行。同時,網絡為官民搭起直接互動的交流平臺,創造平等及時的對話機會,可以讓領導干部更便捷地傾聽民聲、把脈民意,及時改錯糾偏,提高執政能力,從而降低了腐敗發生的可能性。 一些例子似乎說明,網絡反腐可謂“彈無虛發”。無論是“表叔”、“房叔”乃至更早的“天價煙”局長等腐敗案件的查處,都遵循“網絡曝光——紀委介入——查實處理”這樣的路徑發展。不過,值得反思的是,這種模式因其偶發性甚至戲劇性的弱點,使得反腐效果難言樂觀。 此外,網絡舉報的泛濫,也會使有關部門在查處腐敗過程中,對于保證公眾知情權和保護個人隱私權之間難以權衡。而面對公共利益,官員隱私權該受到何種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確的法律界定。比如網帖所曝“擁有24套房產”的“房嬸”,經紀委查實,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工程師,而其6套房產也都是合法所得。還有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的“丑聞”,也很快被官方查證“嚴重失實”。 |
相關閱讀:
- [ 12-01]中紀委就反腐問計專家 專家建言領導公開財產
- [ 11-29]俄開展大規模反腐多名高官落馬 為贏得民眾信任
- [ 11-29]中共新高層反腐吹響前奏 華媒稱力度大實屬罕見
- [ 11-29]中共新領導層密集發聲反腐 官員遭微博“秒殺”
- [ 11-27]分析稱中央高層反腐措辭空前嚴厲 地方高度重視
- [ 11-26]中紀委:黨內決不允許腐敗分子有藏身之地
- [ 11-26]人民日報刊文稱反腐需要速度更要力度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